威斯尼斯人wns579首页

威斯尼斯人wns579“调研耕地保护,守护粮食安全”——赴日照实践服务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浏览数:0

       众所周知,18亿亩是我国的耕地保护红线,是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底气所在。为了深入了解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在山东地区的实施现状,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情况,7月16日,威斯尼斯人wns579 “调研耕地保护,守护粮食安全”实践团前往日照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入户访谈和填写问卷等方式,对日照地区耕地保护情况展开深入调查。

       在活动开展前期,实践团队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的方式,围绕当前国家耕地保护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资料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土壤退化俨然成为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遇到的瓶颈。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的退化……各种土质退化问题涉及面积达到6.6亿多亩,空有耕地却无法利用其高效耕种,面积达标产量却不达标,已经严重影响了耕地保护这一政策的彻底贯彻,也危害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需重视“量”更需重视“质”,土质改良势在必行。

       得益于前期的良好沟通,日超市农业农村局为实践团队提供了数据详实、内容全面的历史文件资料,在对文件资料进行认真梳理、专业分析后,队员们得知日照市东港区从2006年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重点开展了区域耕地地力调查评价, 通过科学布点定位、取土化验、农户调查、田间试验等调查分析,摸清区域中低产耕地状况及其障碍因素,针对存在的土壤问题,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有的放矢地对中低产耕地的科学改良利用,恢复或挖掘区域耕地的生产潜力。

       在改良耕地的过程中,高校师生也凭借“校地合作”机制发挥了重要的智力与技术支持作用,印证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真理。日照市东港区引入东北大学朱彤教授师生团队的“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用“碳汇”模式对“城市疮疤”进行治理,即将市政污泥、餐厨垃圾等有机固废通过超高温好氧发酵处理,降解、转化、去除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毒性成分,生成营养土,经过一定配比填充改善土壤,提高裸露土地的肥力。这一技术不仅实现了有机固废资源化、规模化再利用,还实现了土壤的改良与碳的中和。

       团队成员与日照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王纪永开展了座谈交流,王纪永提到当前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当地所采取的的一些措施。尽管粮食作物占据了耕地的主要比重,但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只有约15%左右,大部分人以务工为主、种植为辅。针对这一问题,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带头引领作用,以合作社规范化、企业化建设为抓手,探索高效益的种植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广泛牵线搭桥,调动区域资源,联系具有资金资质和技术支撑的专业种植公司承包土地,组织村民以入股形式参与并获得分红,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党支部大力宣传国家的新政策、新理念,引导村民树牢土地共有、抱团发展的思想,合作实现规模化的种植,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督促落实退林还耕、退林还田,切实守好所辖区域的耕地保护红线。

       在活动尾声阶段,实践团队借助社区讲堂,在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接地气”宣讲,围绕粮食安全、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向村民进行科普宣传,在政策背景、实施必要性、具体措施和要求、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展开解读,帮助当地村民深刻了解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号召大家形成共识、自觉配合、相互监督。团队成员们解释到,土壤改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促进肥效、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是提升基础地力、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高校专家师生团队的指导和大家的积极实践下,相信最终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方式,深入调研了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在地方的实施现状,对国家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保护耕地、改良土壤、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宣传宣讲、献智献策彰显了大学生的社会担当,真正将所学理论化为推动三农事业发展的实践。在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中,团队成员将更加坚定心中的农业报国信念,夯实农科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将个人发展与时代之召紧密结合,将祖国的召唤、人民的向往印刻于心,为未来走向基层,走向三农最需要的岗位,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锤炼过硬的服务本领,树立崇高的为农情怀。 

 

Baidu
sogou
Baidu
sogou